事實上,早在電影舉行點映時,就已吸引了不少觀眾前去捧場。記者在廣州萬達影院看到,盡管與世界杯比賽直播正面撞期,但上座率依然達七成左右,其中不乏世界杯的主要目標觀眾——年輕男性。在電影放映過程中,上百號觀眾都全神貫注,影廳非常安靜,到了后半段則出現不少啜泣聲。
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獲觀眾熱捧
業內人士分析,以此形勢發展,《我不是藥神》票房有望突破30億元,成為又一部現實主義題材超級爆款。事實上,今年上半年,電影市場上涌現出一批質量不俗、獲得觀眾熱捧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這些電影通常與觀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觸及現實,引發共鳴。
曾幾何時,現實題材的電影被認為是創作上的“死角”,被認為“不夠接地氣”,而現實題材常使用的藝術電影形式也被當成是“票房低”“沉悶、老套”的代名詞。久而久之,不少國產電影開始一味追求視覺特效等重工業發展,最終卻落得只有畫面沒有靈魂,遭到觀眾拋棄。好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采用商業大片的模式,不僅大大增加了可看性,同時獲得一定的商業回報。這些電影的走紅,證明了中國市場對這一類型電影的巨大需求。
根據貓眼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最高的前十位里有三部電影屬于現實主義題材。《紅海行動》以36.5億元排在影史最高票房第二位,《前任3:再見前任》《后來的我們》分別以16.4億元和13.6億元位列總票房排行榜的第五和第八位。
今年“元旦”檔,“前任”系列最終章《前任3》上映之后廣受歡迎,影片故事很接地氣,以幽默的筆觸書寫年輕人分手后的狀況,成功擊中年輕觀眾的情感共鳴,最終成為一匹真正的票房黑馬。隨后的“五一檔”,又一部“前任”題材的電影《后來的我們》票房也大賣。
這兩部電影能夠走紅,正是因為擊中觀眾的“前任情結”,盡管這些故事幾乎沒什么新鮮感,也沒有太大的起承轉合,但偏偏是這些熟悉的故事,才最能觸動觀眾。因為,分手的經歷是大多數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曾經有過、甚至是正在經歷的。由此所引發的“回憶殺”,更容易激發情感共鳴。在多數觀眾看來,這兩部電影的不圓滿結局,反而更為真實地勾勒出愛情的樣子。
《我不是藥神》則擁有更為廣泛的群眾基礎,片中所呈現的是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醫療話題。片中,一位病友追問:“誰家還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你一輩子不生病嗎?”有力的追問擊中了觀眾的痛點和淚點:“這是跟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生老病死。”
印度和韓國也是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多產地。去年以來,多部在國內上映的印度電影深獲好評,幾乎來一部賣一部。因為這些作品不乏人文關懷,填補了國產電影的空白:重男輕女的話題,“學區房”的話題。此外,韓國《素媛》《熔爐》等現實主義題材佳作,近年來也為中國影迷津津樂道。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