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竹馬找到爵士吉他手李星、鼓手貝貝、蒙古族呼麥歌者海青、評彈演員陸嘉偉,組成了新的戲班樂隊。新戲班選擇評彈、鑼鼓和三弦為主來構建他們獨特的聲音體系,因為竹馬認為:“好的音樂應該和語言的韻律息息相關,沒有韻律的音樂不會好聽,也沒有靈魂。”
評彈和秦腔在他看來都是最接近自然狀態的音樂,“如果仔細聽,會發現這兩種音樂已接近于說話”。選擇鑼鼓和三弦,也是因為它們和中國傳統唱腔乃至語言的韻律息息相通,“這種共通的音律在哪里,好聽的音樂就在哪里。好比印度或者南非音樂,為什么我們聽不懂卻仍然覺得好聽?因為他們的音樂一直和傳統音律在一起”。
與首張唱片《就是這個調調》相隔兩年之后,全國產陣容的戲班樂隊在2014年一下子交出兩張作品《太平有象》和《五石散》。唱片的名字就透露出純正的中國味道,竹馬也由這兩張唱片開始,確定了戲班的發展方向:要建立起一個中國傳統音樂在新時代的新體系。
正如當時他為唱片撰寫的文案中所說:“這兩張專輯是戲班樂隊這兩年在音樂上的一些嘗試,它給了我們自己許多的意外和驚喜,同時也開啟了一些秘密的通道,這些通道實現了我們重新詮釋中國音樂和中國傳統樂器的夢想。我們把這次音樂上的概念稱為拾音,這是西方錄制或放大聲音的技術手段,這種手段產生了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一種是還原人能清楚聽到的聲音,另一種是放大被人忽略的隱藏在清楚背后的聲音。現代音樂是這兩種概念的結合體,發現新的聲音、新的聲場,會產生完全不同的創作理念,繼而會帶給聽眾全新的聽覺感受。拾音對我們而言,不僅是以上的意義,中國傳統音樂、傳統樂器,就世界而言是長久被忽略的聲音、被忽略的文化,拾起她,發現她的奧妙,不僅事關責任,其過程也讓人非常的享受。”
尋找本質:傳統音樂背后的巨大價值
竹馬想要拾起這長久被忽略的傳統之音,是因為相信它是一顆蘊含巨大價值的寶珠,只是現在還缺少可以為它拭去灰塵,讓它迸發光芒的人。他認為中國傳統音樂從本質上來說是非常高級的,相比西方的爵士和布魯斯音樂毫不遜色。
“古典音樂、爵士樂、中國戲曲,這些是屬于同一個范疇的東西,它代表著音樂家本身的理念,是為了表現人最本質的情感。中國的音樂家這方面的能力非常強,像那些戲曲界的老先生追求的也是這些本質的東西,他不會想到要去依靠音響什么的外在手段。但是為什么現在人們都更喜歡聽歐美、港臺的那些流行歌?我小時候也喜歡,也覺得咱們傳統的音樂不好聽,等后來自己做音樂的時候才發現,這原來只是技術上的問題,它通過先進的錄制技術,把那個聲音包裝得更合理,聽上去就好聽,其實和音樂本身的好壞沒有關系。”因此竹馬才希望能夠用現代的音樂技術和理念為中國傳統音樂做一個全新的包裝,讓這棵參天古樹借由這種嫁接煥發出全新生機。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