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移民中,往往保留了傳統中國社會的“父子”之間的等級結構。傳統的“父父子子”觀念使得在中國家庭中,父母權威絕對高于子女,他們往往包辦子女教育,這與西方國家倡導的自由式教育理念截然不同。
而當前,這些觀念伴隨著移民二代的角色轉換正在發生改變,移民二代在反思中逐步轉變傳統教育理念,擁抱當地主流教育方式。
“至少在理論上,傳統的亞洲教育模式是以現在的痛苦為前提,換來日后的精英地位。我一生之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接受這樣一種前提,并認為一定要在灌輸式的學術成功和幸福之間權衡取舍。”萊恩·樸在他的文章中說道。經歷了切身反思,他對自己的后代提出新的教育期許:“她們將認識到家是一個充滿歡樂和樂趣的地方,她們永遠不會懷疑父親的愛是否建立在完美無瑕的成績單上。”
第二代移民成長在國外,不像第一代移民完全受祖(籍)國文化傳統的影響。在經歷了來自父輩的教育后,他們更多地會對傳統上“虎媽”式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主觀上,二代移民不希望讓孩子在開放包容、培養創新的異國環境下仍然固守成規。而客觀上,二代移民在生活上已不再像父輩那樣面臨饑餓之虞,在實現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之后,他們會更多地考慮如何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西方主流社會。
東西方相交融
與移民二代逐步轉變傳統教育方式,轉向西方教育方式相對應的是,脫離“虎媽”式教育方式的移民三代則可能或正在經歷“第三代衰落”,面臨著不如二代“優秀”的尷尬處境。
如何保持移民三代的優秀?這可能既需要重新審視“虎媽”所代表的傳統教育方式,又需要重新定義“優秀”一詞。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