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術學院教授、著名雕塑家王官乙訴說記憶
1,川美翻制的11件“大足石刻”雕塑為何珍貴?
說起四川美術學院與大足石刻的故事,要從展覽第一單元“發(fā)現(xiàn)之旅”的文獻資料中查詢,兩封1985年四川美術學院院長葉毓山在中國美術館《大足石刻雕塑藝術展》結束后寫給主管部門的信關于“十五件復制石刻像”歸大足石刻管理所的相關信件被展出。在信件中他提到:“為了節(jié)省開支,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我們照常工作(大足石刻考察)。”追溯這段記憶,不得不提四川美術學院前身——西南美術專科學校于1953年成立,1954年李巳生(1923-2014,川美雕塑系教授,研究大足石刻的資深專家。)便組織師生考察大足石刻,其中就有葉毓山和王官乙。20世紀50年代,他和雕塑系師生先后多次到北山和寶頂山攝影、繪畫、翻制雕像,翻模品運回學校陳列,大小件共上百尊,前后費時四年。
1985年葉毓山教授寫給主管部門的信
不得不說的是,期間師生們采用全國首創(chuàng)的白泥做模(注:直接在雕塑原作上塑模),在大足石刻造像原像上進行翻制或臨摹,制得成品300余件。因其翻制方式,故這些翻制品是目前最接近大足石刻原像的作品,實為珍貴。“展覽除了三件是大足石刻的文物,其余的都是當年川美師生翻制的雕塑,也都成為了文物。”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在媒體見面會時提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